耳朵里面有耳屑怎么办?
耳道皮肤会不断更新换代,当然也会产生新的皮屑。这些皮屑很微小,肉眼几乎看不见;并且由于耳朵的屏障作用,这些小屑片很少能出来。 但有些人的耳道皮肤比较厚(例如:油性皮肤的人)或者因为外界不良刺激较多、气候干燥等原因,使得耳道皮肤过度角化,形成较为明显的鳞状屑片,俗称“耳屎”。 这些呈灰褐色或黑色的耳屎表面光滑,成片状或小片状,个别有卷曲、凹陷或突起,通常数量不多,而且不易弄干净。 “耳屎”不是脏东西。它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与灰尘、皮屑等混合凝聚而成的。虽然看上去不大卫生,但“耳屎”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粘附声音信号的作用,并且可以分泌出抗菌物质,以保持外耳道的酸性环境,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。 有的人外耳道皮脂腺发达,“耳屎”的数量和体积确实要比常人多,但只要没有感到明显的不适,一般不需要处理,更不要用不干净的东西去掏挖耳朵。
若自觉“耳屎”过多或影响听力时,可用消毒棉签轻轻将其擦拭净或用特制的吸引器将其清理出来。 特别要注意的是,千万不要自行使用铁钉、发夹等锐利物品挖耳道,以免刺伤鼓膜引起感染。
耳屎,医学上称耵聍,是耳道皮肤耵聍腺的正常分泌物。正常情况下,人体耳道具有自净功能,不需要专门清理。洗澡时,水、油脂及耳道皮肤正常代谢产生的鳞屑、脱落的上皮细胞与耵聍混杂,一部分可随咀嚼、张口等下颌骨的活动,排出外耳道;另一部分存留于耳道深部,起到杀菌、防止灰尘污染中耳的作用。耳道排出耵聍的速度和数量因人而异,受多种因素影响。有人不掏耳朵,耵聍也不会增多,有些正常人,耵聍分泌稍多一些,不掏耳朵也会慢慢排出来。
耳垢也分类型,油耳、干耳都正常,湿性耵聍较粘稠,呈棕褐色,还有臭味,它容易积存于外耳道,故俗称“油耳”。干性耵聍为灰白色,量也少,不黏,呈薄片状且易脱落。一般情况下,耳垢不需要清理,如果觉得耳朵痒,可以用棉签沾点耳鼻喉科常用的呋麻滴鼻液擦拭,也可用棉签沾点硼酸水、生理盐水擦拭,尽量不要用棉签蘸着水洗耳垢。
掏耳朵,一不小心就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,引起外耳道炎,表现为耳痛、流脓,严重者可导致外耳道疖肿、耳后红肿、发热。如果损伤到耳道皮肤的腺体,使这些腺体变性增生,造成耵聍不能正常排出,耵聍在外耳道内堆积,形成耵聍栓塞,就会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部闷胀感。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肉芽增生,最终影响听力。甚至可能损伤外耳道,甚至耳膜,导致急性中耳炎,出现耳鸣、盗汗、听力下降等症状。另外,一些人掏耳朵时,用力不当或工具不卫生,会引起脑部感染,甚至引发脑脓肿,虽然几率不高,但确有发生过这样的病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