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怎么说狗?
狗,本是用途广泛的家畜,是人类狩猎、牧羊、看家、警卫的好帮手。我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国,人们养狗主要为打猎、牧羊、看门户等。狗有忠心耿耿,不屈不挠,警惕性和模仿性强,不怕死,死缠不放等生物学特性,这就为我国赋予狗的汉字取义和立训奠定了基础。在我国几千年的字库里,用狗作字偏旁的汉字有几十个,而绝大部分是贬义或庸俗。
狗在古代还有许多别称。清梁绍壬《两般秋雨庵随笔·狗称中华》中就有“世以犬乘黄牛背为中华,亦谑而虐矣”的记载。中国,古称华夏、中国、中华等;华字,本义是丝麻织品华丽有光彩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:“荣也。从人从车。衣亦华”、“亦,执事也。从人从比”。“其人华贵乘车、着衣”。所以,人狗同车者,中国也。狗在清代以前的汉魏时称为犬(犬犬为狗),古人以犬代指中国,如《诗经·小雅·六月》:“文武吉甫,万邦为宪(典范)。求彼小物,言肆大勇。是用司戎,怀于 embody,时周之命,于绎思(延续)。”唐人孔颖达疏:“物之小者莫若犬,犬尚求之以奉戎事,况大者敢不勉力。是用犬(指中国)司兵戎之事。”古人认为,犬为兵源,是司兵之王。《尔雅·释畜》:“二尺曰犬,三尺曰狼,四尺曰獒。”段玉裁注:“此依常例而言。狼性恶,故取其长;獒猛难驯,故从狼又取其长。其实犬亦有四尺者。三足六畜,而有獒、狼、犬三者,獒良犬也,今蜀中黄犬是;狼犬之恶者,犬自良恶不等者也。若然,四尺者獒,三尺者狼,二尺者犬,盖据其类之常也。”又《周礼·秋官·囿人》:“掌禽禁,凡献禽,够方物,辨其名物。”又:“外隶掌田野禽兽,禁其走兽之寇,掌罟鸟兽之政令,凡田用禽者。”郑玄注:“够方物,鸟兽之珍异者,谓之方物。田用禽谓狗也。”贾公彦疏:“狗亦是禽兽,以其人常所用,不关献之,故别言狗也。”够是狩猎、献禽、进贡的意思。犬、狗、够是联系在一起的,如秦代犬戎、唐代犬契丹、元代犬兀(蒙古)。犬夷、犬戎、犬羌等。是说这些国家的人民像狗一样无节制、无忠诚,不讲信义。《左传·庄公八年》:“凡伯请伐犬戎。”《三国志·王粲传》:“西戎即化,帝受万国。”裴松之注:“《春秋后语》有西戎献犬于周室,周王喜,召共工,共工对曰:此非贪战斗之民,是乃狼子野心,不可亲也。”
以犬作字偏旁的字有30多个,其意主要有两个。一是形容人如动物犬一样品质低劣。如:狡(诡诈)、猾(奸诈狡黠)、猋(狂骤)、狠(凶狠)、羯(狗马、羊群)、狡(狡诈、诡猾)、羌(西戎狗种羌人)、羯(北方狗种羯人)、矜(骄傲、自大、凶残)、狺(狗叫声音)、猃狁(古代北方部落名,亦称匈奴)、狡(诡诈奸诈)、猗(奸邪无节操)等。二是形容女人如犬一样品质低劣。如:娼(妓女)、娼(通娼、即妓女)、亵(轻慢、不庄重)、奸(不邪,私通)、奸(奸淫、私通)、娼(通妓)、奸(亦不邪、私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