球虫病如何传染?
饲料、饮水、垫料以及环境被球虫卵囊污染后,家畜食入含有一定数量的球虫囊后发病。发病家畜和带虫者排出的虫卵随粪便污染环境,具有感染力的孢子化卵囊被易感动物食入,进入消化道,开始破坏肠上皮细胞,导致肠道功能紊乱,严重时肠道黏膜出血、水肿,内容物中混有血液和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。
寄生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的球虫,当上皮细胞破裂释出大量的子孢子后,子孢子穿过上皮细胞进入肠粘膜内,或其裂隙中,再经数次内、外生的裂殖生殖后,相继发育成为雄配子体和雌配子体。当雌配子体受精后的孢子生殖完成后,肠上皮细胞即膨胀成卵囊。然后,细胞崩解,成熟卵囊随肠内容物排出体外。
肠腔内游离的子孢子进入大肠粘膜内,进行增殖,其分裂繁殖过程与小肠球虫完全相同。排出体外的卵囊,在适宜的条件(温暖和潮湿)下,经2~3天即完成孢子生殖,成为感染性卵囊,即具有的侵袭能力。该虫的生活史为14~18天。牛、羊、鹿、马球虫病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良而造成的,如圈栏和饲料不清洁,拥挤,通风不良等。一般本病在冬季和早春较易发生,幼龄动物比老龄动物易感性高,发病率也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