蝴蝶的耳朵长在哪?
这算是个很有趣的问题,不过我估计它有趣在什么地方取决于你问谁。 如果是你自己好奇想知道,那你大概会搜到很多答案——比如有回答说 (注:这个网页现在好像挂了) 但如果你是从《昆虫记》中提到的“听”到的这个问题,那么找到答案就会有点困难了。因为《昆虫记》是一部文学作品,而文学作品中关于“听力”的描述总是很模糊的、象征性的,又因为法布尔的描写大多关注于听觉在“捕猎”“求偶”等方面的作用,所以你如果直接搜索这个问题恐怕很难找到解答。
但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,其实《昆虫记》里有很多地方提到了“振动感知”这一点,所以问题其实可以转化为——“为什么《昆虫记》没有提到/很少提到昆虫的耳朵?” 我想,作者之所以没有多谈昆虫的耳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。
一是和“触觉”一样,对于昆虫来说,它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感觉并不是由“耳道”这一简单器官来实现的,而是由身体表面的毛、翅上的鳞片以及足上的刚毛感受的,当然,这些感觉器官和耳道一样,都是传导型的,即先把声音等信号传递到感觉神经,然后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大脑。所以从本质上说,“耳道”和上述器官一样,是“声波发生器”而已。 二是对于昆虫而言,影响其生存的重要因素是“其他昆虫”而非“外界的声音”。所以,为了适应环境并避免天敌,大多数昆虫都需要具备很强的听觉能力,这种强不是指能听到人类说话(这点谁都做不到……),而是指对周围微小声音的变化敏感,能够察觉到“危险来临”时发出的“警报声”——这就是常说的“报警器作用”,而具有这种功能的结构,叫做“听觉器”,如下图: 在这个器官下方的是两个呈半圆形的鼓膜,上面覆盖着毛状的感觉细胞,当声音传到鼓膜上时,感觉细胞就会产生兴奋,进而传递信号给脑细胞,从而让昆虫感觉到声音的存在。
以上两个原因说到底都是一个道理——对于昆虫来说,他们不需要像人一样去分辨各种不同声音的内容,他们只需要辨别声音的“大和小”就可以,所以,对“声音强度”的感受器大量分布在身体表面(包括口器、脚和触角)就足够了,而“音质”如何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。